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
银幕故事:上甘岭战役
上甘岭战役,美军方面称之为三角山战役,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“联合国军”在上甘岭及其附近地区展开的一场著名的战役。1952年10月14日,“联合国军”先后调集兵力6万余人,大炮300余门,坦克170多辆,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,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约3.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发起猛攻,志愿军防守部队进行了顽强抵抗,阵地多次失而复得。双方随后不断向上甘岭地区增加兵力和重武器,使上甘岭发展为局部战役规模。
上甘岭表面阵地被炸为焦土
上甘岭战役后联合国军遗留下来的炮弹壳
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英雄阵地欢庆胜利
上甘岭战役激战持续至1952年11月25日结束,在持续43天的战斗中,志愿军与“联合国军”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,志愿军共击退“联合国军”900多次冲锋。最终志愿军守住了阵地,取得了胜利。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,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,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高水平,平均每秒钟就达6发,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弹爆炸。“联合国军”在此役中共倾泻炮弹190余万发,炸弹5000余枚。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,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—2米,成了一片焦土,许多岩石坑道也被炸短了三四米。志愿军在此次战役中打出了国威军威。
电影《上甘岭》海报
1956年,根据抗美援朝战争上甘岭战役史实改编的电影《上甘岭》上映。影片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,林杉、曹欣、沙蒙、崔家骏编剧,沙蒙、林杉导演,高保成、徐林格、张亮、刘玉茹、李树楷、张凤翔、白英宽、张健佑、张巨光、王枫主演。编导对战役进程、战斗故事进行了精心的剪裁和表现,再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役,热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为追求独立、自由、和平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。除了艺术形象塑造方面的成功外,影片在声画结合、场面调度、结构安排和节奏把握上亦颇具特色,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和舒缓深沉的抒情段落妥贴地交织在一起,增添了影片的真实性和生动性。本片插曲《我的祖国》成为经典,人民艺术家郭兰英用朴素、平和的声调唱出了全人类永恒追求的境界,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初期人们对自由、和平、幸福的憧憬和自信,具有穿越时间、空间和民族的力量。
电影《上甘岭》剧照
主编/李莉、顾宏伟
编辑/张子诚、刘可凡